黎族骨簪,由脫脂的獸骨經過精細雕刻而成,是黎族傳統且又珍貴的頭飾品。骨簪不僅造型別致、雕刻精美,更蘊含了豐富的黎族文化密碼。骨簪原始工藝和紋樣見證了黎族從原始走向現代的過程,它極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。2005年,黎族骨簪技藝被列入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,黎族骨簪逐漸被世人所識。從洗刷去脂、截料、修整成形、磨制、鉆孔雕刻、染色裝飾的制作工序到復雜的幾何圖案,黎族骨簪技藝讓世人驚奇。 骨器早在原始時期就開始存在,歷史悠久,構成了豐富的古代文明。史前時期,骨制品與木制品、石制品一樣,屬于人類早期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早期人類生產、生活的必備品。在眾多考古遺跡中都有出土大量骨器。從考古中可以見證骨器是當時常用品之一,在金屬技術出現之后的相當長時間里,骨器裝飾品、器具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也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。據《漢書·地理志》記載,骨器早在東漢以前就已經在黎族地區很普遍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黎族骨器已不再廣泛出現在黎族人的生活中,正如黎族“龍被”一樣,骨器的制作技藝逐漸消失于人們的視野。2005年,黎族骨簪技藝作為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,逐漸被世人所識。 骨簪上的人形頭像是何許人也?黎族民間有個美麗的傳說:一個叫“總管三”的峒主(黎族首領),傳說他英勇善戰,為百姓排憂解難,是古時黎族民間崇拜的英雄。黎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英雄,黎族男人將其形象細致地雕刻在像劍的骨頭上,然后別在頭發中,以示崇敬和紀念。隨著演變,逐漸變成黎族男女的頭飾品,并將骨簪工藝流傳下來。對于黎族骨簪的起源,雖然已無從考證,但骨簪原始工藝和紋樣卻見證了黎族從原始走向現代的過程,它極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。 骨器是人類繼木器、石器發明之后又一重要發明,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。在海南島黎族地區保留著較為古老的制骨工藝,骨簪、骨梳在骨器中最為精美。 骨料是獵物或家禽宰殺后留下來的,骨器的種類有骨鏟、骨刀、刮器、骨梭、骨鏢、骨梳、骨項鏈等。 黎族骨簪的制作工藝歷經數百年綿延傳承、不斷創新,形成了自已獨特的風格。它體現了黎族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。骨簪的制作出自于黎族男性之手,其工藝一般是父傳子。黎族骨器,除了在生產、生活中作為實用工具外,在裝飾、宗教信仰方面也有豐富的文化內涵,對考古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 來源:網絡素材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