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sup id="bi8ey"><button id="bi8ey"><strike id="bi8ey"></strike></button></sup>
    <menuitem id="bi8ey"><delect id="bi8ey"><pre id="bi8ey"></pre></delect></menuitem>
      <source id="bi8ey"><u id="bi8ey"><blockquote id="bi8ey"></blockquote></u></source>

      ×

      關注微信公眾號

      以“骨”傳情的白沙“非遺”傳承人符明莊,讓黎族骨簪寸徑之間圖騰現

      查看內容

      以“骨”傳情的白沙“非遺”傳承人符明莊,讓黎族骨簪寸徑之間圖騰現

      2022-11-14 09:33| 發布者: bwg8866| 查看: 32| 評論: 0

      以“骨”傳情 刻“骨”銘心

      黎族骨簪:刻在骨頭上的藝術


      夕陽斜下,微風掠過田野的玉米林,符明莊捧出一支珍藏的骨簪,仔細地綰在妻子的發髻,潔白如玉的骨簪與烏發相得益彰,簪上的紅穗傾瀉而下,宛如一串相思豆。


      圖片 1.png

      黎族骨簪


      “君為我贈簪,我為君綰發”骨簪,是黎族男子表達愛意的定情信物,傳統婚嫁習俗中,男子須親手制作骨簪為聘禮,迎娶心愛的女子。古往今來,骨簪制作技藝一般是父傳子承,代代延續,代表對婚姻愛情的承諾。


      圖片 2.png

      骨簪不僅是民族文化圖騰,也是表達相思愛意的信物。記者 李昊 攝


      看著妻子戴著自己親手制作的骨簪,符明莊心里涌起一股難以言狀的情愫,作為黎族骨簪的傳承人,他制作了數不清的骨簪,可結婚時還不會制作骨簪,這一直是他心底的遺憾,今日終能彌補。


      于他而言,骨簪是對妻子的承諾,也是堅守文化傳承的使命。


      圖片 3.png

      黎族婦女佩戴骨簪。記者 李昊 攝

      半路出家的傳承人

      今年50歲的符明莊,是白沙黎族自治縣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20年前,他“半路出家”學習骨雕藝術和骨器制作技藝。


          符明莊從小喜愛畫畫,小時候看到村里老人戴骨簪,便覺得骨簪精美有吸引力,一直想學習制作。2001年,符明莊開始向黎族老藝人符亞國學習骨雕。當時,符亞國老人已是80歲高齡,手腳不便,只能口述介紹,制作部分大多需要符明莊自己摸索。


          骨簪的制作技藝十分繁瑣,有十來項工序,一根大骨只能制作一根骨雕,全程需要8-10天,失敗率極高。
      為了熟能生巧,符明莊還廢寢忘食地訓練;椟S的臺燈下,他坐在案桌上,拿著刻刀反復雕刻練習,通常一坐就是3-4個小時。


      圖片 4.png

      符明莊在全神貫注打磨骨簪。


        符明莊鉚足了勁訓練,邊制作邊總結找技巧,三個月后,他掌握了骨器制作和骨雕技藝的“秘訣”。符明莊介紹說,骨簪的選料十分關鍵,一般要選用30cm長的牛后骨,骨頭要厚重,雕刻時才不容易斷裂。以前也選用鹿骨,隨著時代發展,其他獸骨已罕見。


        選好材料后,首先要剔除骨頭的殘絲、浸泡去油脂,用清水反復沖洗、去味,然后用大鍋熬煮骨頭約6個小時,熬骨最好選用松木,易燃,有清香。撈出骨頭后,晾置3-4天,再用砍刀或鋼鋸割成3-3.5cm寬,10cm左右長的骨片,再用礪石或砂紙打磨光滑,打磨后的骨簪潔白光滑,此舉一是去除牛骨的雜質,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塑形。


        接著,就是骨雕的關鍵時刻——精細化雕刻,用鋒利的刻刀或鑿子雕刻人頭像及各類花紋圖案,這一步關系骨雕的成敗。一支骨簪是否成功,關鍵在于人臉十分英俊、生動,精雕人臉就需要半天時間,雕刻好的人臉約2公分長,劍眉星目,栩栩如生。


        刻完后,再涂上一種黎語為“本發”的植物葉子的液漿,骨雕上呈現出黑白相間的花紋圖案,一支精美的骨雕就制作好了。


        “用‘本發’染色的骨簪,不需要再經過蜂蠟、烤制就能完成,顏料經久不衰!狈髑f說。


      圖片 5.png

      黎族婦女盛裝時喜歡佩戴骨簪。記者 李昊 攝
        

      以骨骼為載體的藝術

        骨簪屬于骨雕藝術,一種以動物骨骼作為載體的雕刻藝術形式,黎族先民以牛骨、鹿骨等獸骨為原料進行雕刻和磨制,如骨梳、骨叉、牛角號、火藥桶等。


        所有的骨雕藝術品中,骨簪最為精美,自遠古時期,黎族婦女便以骨簪裝飾發間,隨著歲月沉淀,在時光中綻放光彩。2005年,黎族骨簪技藝入選第一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


        骨簪中,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潤方言黎族的“人形骨簪”藝術水平最高。人形骨簪因外形有一側身人頭像而得名,分為單人骨簪與雙人骨簪,結構圖案有三段,上段雕刻人頭頂的高帽或發結,邊沿打上小孔,系有珠串、鈴鐺、紅穗等裝飾物;中段雕刻人臉,是一位男子,生得濃眉厲眼,鼻似彎鉤,器宇軒昂;下半部分則雕刻各類圖案、花紋,如水波紋、植物、動物、幾何形等。


        相傳,人頭像是古代的“雷神”或是名叫“總管三”的黎族部落首領,英勇善戰,后世族人將其雕刻于骨簪,日夜佩戴,以表思敬。


      圖片 6.png

      符明莊用大鍋熬煮骨頭。記者 李昊 攝

      逐漸消失的遠古技藝

        骨簪制作不僅繁瑣,還勞心費神,有時還需要冒險。


      圖片 7.png

      符明莊小心翼翼地雕刻骨簪。記者 李昊 攝

        符明莊攤開雙手,食指、中指的關節處由于長時間握著刻刀,留下厚厚的繭。制作骨簪,眼睛時刻盯著雕刻,經年累月,眼睛發干發澀,他的視線大不如從前。


        骨器之中,骨梳最難制作;貞浧鸸瞧髦谱鞯钠D難,符明莊仍心有余悸,“骨梳的尺片細長,雕刻時要拿在眼前,如果一不留神,骨片斷裂,碎片就會飛到眼睛里!


        骨簪、骨器制作完成后,還要采摘用于染色的“本發”。符明莊告訴我們,“本發”生長于南瑞山,每次采摘須乘船渡過南開河,穿過玉米林,期間要仔細躲避玉米桿,如果不小心讓玉米桿碰到皮膚就會瘙癢難耐,還要小心拇指般的螞蟥。


        心有熱愛,山?善。制作骨簪20余年,符明莊難舍這項技藝。


      圖片 8.png

      符明莊與他雕刻的雙人骨簪。記者 李昊 攝


        在采訪中,符明莊直言,僅靠非遺技藝無法養家糊口,平日里他兼多職,割膠、種地、當泥工、打零工等,閑時回到家才制作骨雕!叭绻曳艞壛,這項技藝就會失傳了! 提及骨器制作的未來,符明莊十分感慨。


        骨雕藝術,從遠古時期走來,斗轉星移間傳承十余萬年,如今面臨著“后繼無人”的危機。如今,黎族骨器技藝沒有省級非遺傳承人,白沙縣級非遺傳承人僅有符明莊、陳玉跟、符元清這三人,民間掌握黎族骨器制作技藝的老藝人也屈指可數。

      來 源:新海南客戶端、南海網、南國都市報


      END


      新聞資訊News Information
      聯系方式Contact
      地 址:白沙縣牙叉鎮濱河北路63號
      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三樓白沙縣民
      族博物館
      郵 編:572800 咨詢熱線:27722085 服務投拆:27722085 傳 真:0898-27722085 郵 箱:bsxbwg@163.com
      博物館
      展館小林 展館小新 展館小愛 展館小敏 二微碼
      返回頂部
      性小说,性直播无遮高清freesex,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,薰衣草视频
      1. <sup id="bi8ey"><button id="bi8ey"><strike id="bi8ey"></strike></button></sup>
        <menuitem id="bi8ey"><delect id="bi8ey"><pre id="bi8ey"></pre></delect></menuitem>
          <source id="bi8ey"><u id="bi8ey"><blockquote id="bi8ey"></blockquote></u></source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