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骨”傳情 刻“骨”銘心 夕陽斜下,微風掠過田野的玉米林,符明莊捧出一支珍藏的骨簪,仔細地綰在妻子的發髻,潔白如玉的骨簪與烏發相得益彰,簪上的紅穗傾瀉而下,宛如一串相思豆。 黎族骨簪 “君為我贈簪,我為君綰發”骨簪,是黎族男子表達愛意的定情信物,傳統婚嫁習俗中,男子須親手制作骨簪為聘禮,迎娶心愛的女子。古往今來,骨簪制作技藝一般是父傳子承,代代延續,代表對婚姻愛情的承諾。 骨簪不僅是民族文化圖騰,也是表達相思愛意的信物。記者 李昊 攝 看著妻子戴著自己親手制作的骨簪,符明莊心里涌起一股難以言狀的情愫,作為黎族骨簪的傳承人,他制作了數不清的骨簪,可結婚時還不會制作骨簪,這一直是他心底的遺憾,今日終能彌補。 于他而言,骨簪是對妻子的承諾,也是堅守文化傳承的使命。 黎族婦女佩戴骨簪。記者 李昊 攝 今年50歲的符明莊,是白沙黎族自治縣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20年前,他“半路出家”學習骨雕藝術和骨器制作技藝。
符明莊鉚足了勁訓練,邊制作邊總結找技巧,三個月后,他掌握了骨器制作和骨雕技藝的“秘訣”。符明莊介紹說,骨簪的選料十分關鍵,一般要選用30cm長的牛后骨,骨頭要厚重,雕刻時才不容易斷裂。以前也選用鹿骨,隨著時代發展,其他獸骨已罕見。 選好材料后,首先要剔除骨頭的殘絲、浸泡去油脂,用清水反復沖洗、去味,然后用大鍋熬煮骨頭約6個小時,熬骨最好選用松木,易燃,有清香。撈出骨頭后,晾置3-4天,再用砍刀或鋼鋸割成3-3.5cm寬,10cm左右長的骨片,再用礪石或砂紙打磨光滑,打磨后的骨簪潔白光滑,此舉一是去除牛骨的雜質,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塑形。 接著,就是骨雕的關鍵時刻——精細化雕刻,用鋒利的刻刀或鑿子雕刻人頭像及各類花紋圖案,這一步關系骨雕的成敗。一支骨簪是否成功,關鍵在于人臉十分英俊、生動,精雕人臉就需要半天時間,雕刻好的人臉約2公分長,劍眉星目,栩栩如生。 刻完后,再涂上一種黎語為“本發”的植物葉子的液漿,骨雕上呈現出黑白相間的花紋圖案,一支精美的骨雕就制作好了。 “用‘本發’染色的骨簪,不需要再經過蜂蠟、烤制就能完成,顏料經久不衰!狈髑f說。 黎族婦女盛裝時喜歡佩戴骨簪。記者 李昊 攝 骨簪屬于骨雕藝術,一種以動物骨骼作為載體的雕刻藝術形式,黎族先民以牛骨、鹿骨等獸骨為原料進行雕刻和磨制,如骨梳、骨叉、牛角號、火藥桶等。
符明莊用大鍋熬煮骨頭。記者 李昊 攝 骨簪制作不僅繁瑣,還勞心費神,有時還需要冒險。 符明莊小心翼翼地雕刻骨簪。記者 李昊 攝
符明莊與他雕刻的雙人骨簪。記者 李昊 攝
來 源:新海南客戶端、南海網、南國都市報 |